精緻服務 連結全球
講到競爭,大家都會說:「世界是平的」;講到市場,大家卻說:「台灣的市場太小」。世界若是平的,全世界所有人都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,那為何台灣的市場會比其他國家小?
談到全球競爭,很直接會聯想到台灣的科技產業。約從40年前開始,到今天的科技產業經濟奇蹟,台灣的科技產品不論是自有品牌、代工、零組件,都銷售到全世界許多國家,是台灣有國際競爭力且以全球為市場的主力產業。不過由於國內各廠、加上大陸、韓國等的競爭之下,讓這產業毛利被嚴重擠壓,所以越來越辛苦。尤其近年來,台灣年輕一代參與意願也有降低的趨勢,開始促發大家思考產業轉型或是發展新產業的必要性。而台灣人本質如此親切友善,加上科技是台灣的核心,還有台灣人源源不絕的創新,我們認為台灣很有潛力用服務融合人文、科技、創新,打造出另一個核心產業。所以我們從2008年起,決定全力投入協助打造台灣的第二核心產業,也將這個融合人文、科技、創新的產業稱為 「新服務產業」。並於2012年更明確定義新服務產業為「精緻服務產業」,意指具備「高品質、高價值、國際化的知識密集服務產業」。
我們認為台灣適合發展精緻服務產業,除了台灣人有基本特質之外,也因為台灣產業已有近70%以上屬於服務業,在這基礎上導入融合人文、科技、創新的方式來建立一個精緻服務產業,相對比建立其他產業更有利基。另外,服務市場相 較於產品市場的發展優勢是沒有需求飽和的問題,譬如一開始希望家裡附近有便利商店可買東西,之後就會希望是24小時隨時可買,進而更希望不要下車就可以買等等,這樣的動態需求就是服務市場的生態。而人想追求更精緻、更便利的 生活,比想換新產品的需求產生更快、動力更大,也因此服務更有價值創新的機會。若一個產業的需求成長比供給快,則不會有因需求飽和而導致惡性競爭,相對就更值得投入與永續經營。我們認為精緻服務產業正具備了這樣動態需求及 價值創新的條件。
談到全球市場,沒有人說科技產業市場小,但過去10年卻常聽到許多人認為台灣的市場太小,這其實是一個銷售產品轉向提供服務的思維。因為物品可以寄送,但距離會直接限制服務的購買,譬如沒有多少人會為了吃一餐而坐飛機好幾個 小時,所以服務提供者很重視自己所在區域中有多少人口,也就是潛在消費規模的大小。如日本的服務業者不會說日本市場小、美國的服務業者不會說美國市場小,從人口來看都可理解。但為何沒聽到人說新加坡、香港的服務市場小?那是因為當服務可以打破距離時,市場就不會侷限於區域的狹隘定義上。香港定位為金融中心,提供全球金融服務,人在香港可以提供遠至歐美任何地點、任何對象金融服務,自然香港的市場就不會侷限於香港或亞洲。新加坡定位為歐美及 東南亞之間的商務樞紐,透過會議、獎勵旅遊、展覽等所謂的MICE (Meeting, Incentive,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)服務,吸引全球的商務人士匯集於新加坡。當一個服務夠獨特、夠有價值到讓人願意跨越距離去取得,就是另一個打破地理限 制、能讓全世界變成市場的方式。所以看見台灣基金會設立兩大使命:一個是「將台灣特色成功行銷國際」,將台灣特色結合服務推到全世界;一個是「讓全球成為台灣服務市場」,透過服務將台灣特色精緻化,用以吸引全世界的人來體驗。
任何一個產業發展一定是兼具市場與人才:有再好的人才,若沒有足夠的市場,也會因為沒有舞台而無法伸展;有再大的市場,若沒有適當的人才,也無法將市場需求轉為產值,市場再大也沒有任何意義。所以看見台灣基金會致力於拓展 全球精緻服務市場的同時,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則主推教育,致力於培育能承接精緻服務市場的新服務人才。雖然大部分台灣人都具有服務特質,也有許多人從事服務業,但若要提供高品質、高價值、國際化的知識密集服務,這會需要不同 的思維模式、做事方式、服務知識與技巧。這也是溫世仁文教基金會過去幾年及未來的教育推動重點。
父親曾說:「世界上只有一種人,就是需要關心的人」,從中我們學到要有國際視野、做事情要以人為本,從人的需求出發。因此我們選擇了推動精緻服務產業為目標,建立一個台灣可以提供給全球的服務,也是可關心到全世界每個人需求 的方式。這是一條長遠且充滿挑戰的路,不過如母親教導我們的精神:「只要有心,沒有做不到的事情」,在過去幾年推動的過程中,找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,也看到越來越多同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熱情來參與,相信只要有大家一 同來推動,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。
未來,透過連結全球的精緻服務市場與台灣的新服務人才,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將與看見台灣基金會持續全力推動高品質、高價值、國際化的精緻服務產業,讓世界感受到精緻、優雅、與眾不同的台灣!